> 资讯
反思2021!政策助力市场深度洗牌,行业必将步入规范时代!
2022/1/4 来源:营商电动车 作者:佚名 ip属地:重庆
“都是新国标惹的祸!限重55公斤让无良杂牌厂家钻了空子!”
以上这句愤怒的呵斥,继12月11日杭州718电动车自燃事故小伤者琪琪不幸离世后,再次抢占舆论高地。

国标能出台,自有它的章法。2021,作为新国标换购元年,追究新国标的对错与否还只停留在问题表面。此时此刻,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群众发出的灵魂拷问——为什么2019年新国标出台后,电动车燃爆事故发生得更加频繁了?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月到7月,全国发生的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已达6462起,平均每个月事故超过900起。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在充电时,其中绝大部分事故由锂电池燃爆引起。
“相比同样采用锂电池的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在锂电池安全方面根本就不该出问题!”清华大学退休教师、被称为“中国电动自行车第一人”的马贵龙对合规锂电池的安全性作出了高度肯定。
确实,按常理来说,电池个数越少,电池组容量越低,电压越低,电池安全就更应该容易控制。但在现实是——电动自行车燃爆事故数量远高于电动汽车。为什么?因为锂电池的安全性放置在“合规”的前提下!针对这个现状,马贵龙更是一针见血,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安全背后,暴露出的是电池、充电器等强制性标准缺失、行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的现状。”

原因有二。

第一,生产、应用无统一规范,质量稂莠不齐

业内人士透露,广东东莞有数十家生产杂牌锂电池的企业,其生产的电池都不具备安全保障,可这“肯定要出事情”、价格比大品牌的电池要便宜20%至30%的电池,销量依旧可观。

正如网友上述所言,安全是问题,可安全问题的背后,生产环节把关人的缺乏,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纵观行业,整车企业不造电池,把这一业务外包给电池厂家早已成业内常态。与此同时,一些生产汽车锂电池的厂家开始动起了歪脑筋:电压相同、内阻一致的电池打包、组配好卖给汽车整车厂,那些内阻、电压参差不齐、配不上组的电池就分流卖给没有锂电池生产资质的小厂。小厂直接将电池串并联、打包,做成电池组,再卖给一些小品牌电动车整车厂和诸如维修点、销售门店等二级市场。

第二,草根产业,经济生态链中的“弱势群体”。

跟汽车产业相比,电动两轮车行业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无论从城市交通规划出发,还是“双碳双循环”的节能环保实际要求考虑,电动两轮车都比电动汽车有着突出的优越性。尽管如此,做成“千亿蛋糕”的电动两轮车产业,在政策关注度上还是欠缺。
但实际上,从消费群体和技术层面来看,电动两轮车都值得获得更多的关注。
一方面,3.5亿的保有量,让电动车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民出行交通工具,换购潮的推波助澜再次引发市场热销。

另一方面,在锂电技术上,电动两轮车比汽车要求更高——颠簸、负重、暴晒、严寒,这些都是电动两轮车需要考虑的具体使用环境。正因为目标消费人群经济能力有限,对价格也更敏感,在有限的预算内,既要实现安全,又要做到智能,这是电动车眼下的制造困境,也正是很多杂牌电动车电池有出路的重要原因。
归根结底,电动车的命门不是技术,是管理问题。解决电动车安全问题,一定要定规矩!进入电动车生产领域的各个零部件都应该有对应的准入门槛。

按需制定法律法规,成本虽然奢侈,但是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值得借鉴。就拿外卖车举例,新国标无法满足外卖员送餐的特殊职业需求,管理就不宜一刀切。或许制定专门的标准,选定有资质的电动车生产商,在速度上作出相应规范,由外卖小哥自带车加盟改为企业统一采购车辆,这样将外卖用车主动由无序引向规范,更博得民心。
草根无小事,关乎3亿老百姓的出行问题,就是民生大事!今年,“浙品码”赋码系统登录电动车行业,就是政策春风的前兆!
未来,期待传统粗放型的电动车行业迎来更多史无前例的深刻变革,与各位共同见证政策层面助力市场实现驱逐劣币的庄严洗礼!
编辑:MASK
相关资讯
全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